特色主食
熊小青:由自觉到自在的生态思维|皇冠新二官网
本文摘要: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2月26日熊小青,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赣粤闽湘区域生态经济研究员。
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2月26日熊小青,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赣粤闽湘区域生态经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经济。
日前,记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并结合林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他进行了采访。问:您一直研究区域生态经济,那么,从您的研究角度,您怎么看待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林业又有怎样的关系?答:生态是自然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自然秩序状态。
当我们把生态引入人文领域里时,就不仅仅是自然生成之意,还包括了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等内涵,其核心内容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按照事物内在发展规律所形成的一种依存共生并且相互发展的关系。显然,当我们说生态文明时,就是指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所形成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18世纪英国开启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是,工业文明是以自然资源的无限性为前提的。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人口剧增、大气变暖等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的生存。因此,工业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样式或一个阶段,必然被生态文明所替代。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依存和发展是基础。
说到底,人类的生存及其生存得如何一刻也无法脱离自然界。而自然界是由水圈、地圈和气圈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平衡,很大程度上依赖森林植被。森林作为地球之肺,对整个地球维护一种稳定状况,如气候、气温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以森林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业、林业生态和林业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问:林业产业、林业生态和林业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答: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现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优秀成果,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步状态。就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说,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在推进社会发展时,树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新理念,遵循生态环境内在规律和秩序,维系好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实现好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
因此,在今天,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环境安全和健康就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林业在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尤其是对森林植被生态秩序的维持和保护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的:首先,林业在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构建合理有序、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方面发挥更好作用;其次,林业能够提供更多的木材、草料等资源;最后,林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林业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作用。问: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物质水平都比较发达,那么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得如何?如果结合中国国情,您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答:生态文明是人类克服工业文明缺陷,实现人类自救及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文明样式,是人类共同的进步。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最先进入工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由此更早更多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暴露,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文化反思日渐成为热点,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文化成果。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吸收和创新。一方面,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思维、生态实践中的制度安排、生态保护理念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好好吸收并在实践中应用。另一方面,西方生态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
比如过分强调生物之间的平等性,社会发展的零增长理念等。还有一些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应有的,比如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殖民主义,通俗地说,就是把生态灾难转移到别国;除此之外,还有生态大国主义、强权主义等。比如美国仍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
今天在大气变暖已被公认的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速度仍在增加。这一切也反映了一个事实,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的建设充满着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问:您一直讲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生态内涵主要体现在那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答:传统文化作为前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产物,凝聚着人类在生存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凝聚着人对自然和对人自身的理解,这当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考,关于“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理念等。孟子就提出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老子有“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庄子的崇无为、尚自然;柳宗元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些充分展示了古人顺物之性、为我所用的生存智慧。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信仰的传播和法理的阐释,包涵了许多生态思想。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太平经》中就提出了“天人一体”的论断,用“天人感应”阐释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天地之情,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的思想。佛教认为,众生之物都含佛性,众生之物都由因缘而生存,因而众生都有生命,生命之间平等。
佛教认为对待一切生命应该慈悲,反对杀生。这些都表达了古人利用宗教禁忌、戒律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成果,生态文明必定是对以往文明的扬弃。传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1.奠定了生态的思想基础,比如“天人合一”、“顺物之性”等;2.形成了生态的伦理价值基础,比如“珍惜生命”“慈爱友善”等;3.提供了文明承继的精神纽带,架起了现代与传统对接的桥梁。
问:在采访中您多次提到“生态思维”,并且认为民众建立生态思维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请您具体阐述一下“生态思维”。
答:生态思维与生态学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生态学突破以往仅仅从生物个体自身进行研究,而是结合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也就是说,生物有机体的确立不仅与生物有机体本身有关,而且还与生物有机体所依赖的环境及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关。
生态学所体现的思维就是生态思维,即从整体出发,遵循着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方式,从事物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关系中确立事物。生态思维克服了工业革命以来所确立的主客二分与对立的思维方式。以生态思维来认识世界,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人-社会-自然”相互关联、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如果自然的局部或整体被人为所裂变、解体,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秩序打乱,最终必然导致人的灭亡。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不是用人的意志去征服自然来实现,而是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在自然已有的自我调节功能内利用自然、人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就社会内部来说,生态思维就表现为任何一个个体的存在依赖于其它个体和群体的存在,同样,群体或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个人和社会这种依存共生关系,并以此作为问题处理的方法,就是一种生态思维。
本文关键词:皇冠新二官网
本文来源:皇冠新二官网-www.sxmyb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