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主食

‘皇冠新二官网’“灼热的沙包”变身“果盘子”

‘皇冠新二官网’“灼热的沙包”变身“果盘子”

本文摘要:冬日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午后暖阳照耀着伊斯勒克墩村,一辆“赣A”牌照的大货车停在红枣合作社门前,十多辆三轮电瓶车在巷道里来回穿梭,忙着将各家打包成箱的红枣装车。

冬日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午后暖阳照耀着伊斯勒克墩村,一辆“赣A”牌照的大货车停在红枣合作社门前,十多辆三轮电瓶车在巷道里来回穿梭,忙着将各家打包成箱的红枣装车。2018年6月,村民李德振和当地25户枣农成立了“洛浦县支青红枣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要不是1008个支边知识青年在这里开荒造田,种下了枣子,我们也发展不起来。”李德振说。

“伊斯勒克墩”,维吾尔语意为“灼热的沙包”。李德振所说的荒地就曾在这里。

伊斯勒克墩村所在的拜什托格拉克乡是20世纪60年代江苏支边知识青年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开荒驻扎的营地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农业生产由最初的“面袋子”到“菜篮子”,最终定格在“果盘子”。“1987年在政府引导和部分农民的带头示范下,拜什托格拉克乡率先种植了红枣,开启了和田地区种植红枣的先河。”拜什托格拉克乡乡长阿依加玛力达吾提介绍。

伊斯勒克墩村村民史鹤山1961年跟着支边的父母来到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今年已经70多岁的他至今还保留着30多棵第一批种下的枣树。

“刚开始为了解决温饱大家都种小麦、玉米,后来陆续种能卖出价格的蔬菜,市场行情好。”史鹤山说,村里种了10多年蔬菜,但周边乡村也跟着种菜,就不怎么挣钱了。

为寻求新的出路,当地政府引进一批枣树苗让村民试种。“见过种蔬菜、种粮食的,就没见过种树还能挣钱的,当时有些人坚持试种,但也有人挖掉了树苗。

”史鹤山说。首批试种的农民从修剪枝条和管理果树上总结经验,红枣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

“当大家见到红枣的经济价值以后有了对比,开始不断引进树苗发展种植。”史鹤山说。73岁的伊斯勒克墩村村民阿布都克里木萨德尔跟着富起来了。“我们跟着他们学技术,怎么管理,如何施肥、浇水。

”阿布都克里木萨德尔说,如今除了自己的40亩红枣外,儿子还承包了600亩红枣,每年成批量销往内地,挣得钵满盆满。阿依加玛力达吾提介绍,目前全乡的红枣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9000亩,灰枣亩产达到800公斤,骏枣达到500公斤。

而伊斯勒克墩村因为农业生产转型快,早在2013年,全村户均纯收入高达20余万元,是新疆深度贫困地区里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在拜什托格拉克乡和融新村村民艾力吾吉艾合麦提眼里,当地最大的特点是“互相帮助”。

“少数民族群众学种植技术,种红枣、西红柿、辣椒,汉族群众给我们讲怎么管理,怎么打药,怎么上肥。”2015年外出打工的艾力吾吉艾合麦提回到家乡种植大棚。“头一年种一个大棚的收获卖不到2000元,现在学会了管理,一个棚的收获能卖七八千元。

”“一家一户富裕不算富,大家都富裕了才算富。”史鹤山说,尽管不少乡村效仿种植红枣,但技术不过关、产量上不去,为此,当地政府牵头由伊斯勒克墩村与全乡其他11个村结对认亲,从生产生活上帮助帮扶。

伊斯勒克墩村村民李胜武和他的“亲戚”依提帕克吾斯唐村村民巴尔塔洪托乎提明结亲3年。“从种到收手把手地教,3年枣树增产一吨多,相当于增加了两万元的收入。

”巴尔塔洪托乎提明说,除了枣树管理外,种小麦、发展养殖也都是李胜武帮忙扶持起来的。“地里有活儿了都是相互帮忙,巴尔塔洪托乎提明一家也会在红枣丰收的时候来我家帮忙。

”李胜武说。多年以来,当地的互帮互助已经形成了传统。一些维吾尔族农民既挣了钱又学到了红枣种植技术和农机使用技术,有些甚至已经成为当地红枣种植专家。如今,拜什托格拉克乡以发展红枣产业为支撑,团结互助谋发展,在伊斯勒克墩村的带动下,周围邻村的红枣产值由每亩2000元上升到8000元,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记者关俏俏白志强)。


本文关键词:皇冠新二官网

本文来源:皇冠新二官网-www.sxmybq.com

Copyright © 2007-2023 www.sxmybq.com. 皇冠新二官网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65280209号-2